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名家/新秀】(财新专栏作家 陈晋)几乎与中国副主席习近平在美国中部与27年前在美国考察时结识的老朋友座谈的同时,印度大使蕊鸥(Nirupama Rao)于2月17日在哈佛大学以“人民与人民间的关系”为主题作公开讲演。短短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深入任何问题。那么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这个时间,建立友好信任的桥梁就要看外交官的技巧了。语言风度、知识层次、随机应变的速度都是影响表演效果的一部分。

  蕊鸥这次讲演是一篇书面发言,官方色彩浓厚,但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蕊鸥与美国和哈佛的交往深厚。她生于1950年,在大学主修英文,获英国文学硕士。难怪她的英语口音纯正,措辞严谨,语言流畅到位。197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印度外交系统,开始外交生涯。从2009年7月到2011年7月她任外交部部长。在这之前,她曾任印度驻美使馆对外事务主管、印度驻莫斯哥领馆副主管、驻秘鲁大使和驻中国大使。从2011年8月,她赴华盛顿任印度驻美大使。

  她这次来哈佛是故地重游。从1992年到1993年,她在哈佛国际关系中心(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作访问学者一年。去年9月她还来过哈佛做正式命名的讲演(named lecture,以某人名字命名讲演系列比普通讲座更正式,更有来历、有渊源)。 所以这次她称很多人为“老朋友”。

  第二,全篇讲演以美印民间交往、民间友谊为中心,给美印双边关系注入生命力,说明这个关系不是政府不顾人民意愿,人为制造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蕊鸥首先说,美印有共同的价值观,相信民主法治。为世界的和平稳定,美印关系的重要性愈加明显。但这些不是她这天讲话的重点,她的重点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是两国关系的基石。

  蕊鸥追朔哈佛与印度的关系到19世纪中期,说明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然后她转到现在各式各样大范围的学生学者交换项目、科学技术交流项目等。她倡议美国大学不仅要有亚洲研究中心,也要有像费正清中心专门研究中国的中心来专门研究印度。她肯定海外印度人的积极贡献,特别提到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98年)的印度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Amartya Sen最近刚刚获奥巴马总统的国家人文学奖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蕊鸥也提到两国日益增长的经贸关系,对创造就业、技术升级的贡献等等,但强调这不是两国关系的基础。“美印两国关系不是建立在一笔笔五两换半斤的交易上的,而是超越经济利益的。”

  蕊鸥说,今天的世界充满各种挑战,恐怖主义仍然存在,亚太地区的各国实力在发生巨大变化,但印度与美国的利益趋同,“我们是天然的战略伙伴……我们在教育、医疗、农业、经贸、科技,还有国防军事等领域都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蕊鸥描述的未来充满希望与机遇。

  第三,即席回答听众提问最体现水平和技巧。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印关系的:美印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合作是不是针对中国的?蕊鸥尽力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她说,中国和印度是近邻,关系非常古老,两个国家都从中受益。在近代历史上,两国有所冲突。现在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事实,我们在认真考虑中美印三边对话的可能。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的竞争是健康的。我们要尽力减少不健康的竞争和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让友好合作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

  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提问人是一位巴基斯坦记者,他提到一些历史事件,话里带话显然有所指。蕊鸥没有顺着他的思路回答,而是居高临下从整体关系入手。她说,印巴关系在好转,我们继续致力于睦邻友好。“至于在历史上,哪个国家先做了什么,哪个国家后做了什么,我不想与你辩解。我建议你更仔细地读历史。印度为了友好合作,甚至愿意承担大于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请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印度,突破固有成见,重新看待对方。”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印度与伊朗的关系的。提问人引用最近《纽约时报》的报导,指责印度是伊朗的帮凶。蕊鸥全盘否定这个判断,认为这是完全不顾事实自由杜撰。她说,印度从伊朗的能源进口在几年前占印度进口的15%,现在已经降低到10%以下。“我们有几百万穷人需要能源,我们必须保护他们的利益,让能源越便宜越好,所以不能一下子切断所有从伊朗的能源进口。我们毕竟是一个民主国家。美国也是民主国家。共同的民主机制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之间的不同。伊朗问题对美国来说非常敏感,印度也有非常敏感的问题。我们要尽力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她相信,美印之间的利益在趋同,任何分歧都是可以克服的。■

话题:



0

推荐

陈晋

陈晋

167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驻波士顿特约记者,《哈佛笔记》专栏作者。她曾任《世界时报》(WorldPaper)记者和研究员,哈佛商学院研究员,网络杂志《视角》(Perspectives) 的资深编辑,学生杂志《哈佛评论》(Harvard China Review)主编和主席。2007年她获OYCF-Gregory Chow Teaching Fellowship教学基金的支持,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教授短期课程, “经济报导:问题分析和评论员文章”(Economic Reporting: Issue Analysis and Opinion Pieces)。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社会问题及公共政策。2002年她从哈佛大学获亚洲研究硕士(MA),1997年从波士顿学院获商业管理硕士(MBA),1995年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路易斯克拉克学院(Lewis & Clark College, Portland, OR)获数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BA)。她和先生及两个孩子住在美国麻州剑桥市。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