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经济学家眼里,经常是效益第一,公平第二;他们认为,那些把公平看作第一位、效率第二位的人都是处于嫉妒,才失去了理性判断的能力

  【财新网】(特约作者 陈晋)莱布森让学生玩一个著名的游戏(the Ultimatum Game):任意选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让他们分10元钱。其中一个人是出价的人,他选择给另一个人多少钱,给自己留多少钱。另一个人选择接受不接受这个分配比例。如果第二个人选择不接受,那么谁也别想得到这10元钱,两个人的福利和原来一样,没有任何增长。如果他选择接受第一个人分钱的方法,那么两个人的福利都会有所增长(虽然增长幅度不同,除非第一个人选择与第二个人平分这笔钱)。

  莱布森问学生的问题是:如果你是第一个人,有分配钱的权力,你最多愿意给第二个人多少钱?如果你是第二个人,只有接受不接受分到你手里的钱的权力,你愿意接受的最低限度是多少(如果低于这个限度,你就拒绝,那么两个人谁也别想拿到这10元钱)?

  这是一个适用于很多情景的话题。例如两国之间的贸易谈判,如果合作成功,双方都获利。如果一方认为贸易好处分配不均,从而拒绝合作,那么谁也别想从贸易中获得任何好处。如果效率第一,无论好处分配得多么不公平,双方整体的经济“饼”还是通过贸易做大了。如果公平第一,那么即使“饼”不做大,双方也要保持利益均等或保持现状。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很大程度上也在这里。

  2007年,哈佛宏观经济学家曼昆(Gregory Mankiw)在哈佛最大的桑德斯礼堂上“经济学原理”课的时候,当场拿出10张面值1美元的钞票,从几百名观众中任意找两名学生上台玩这个游戏。第一个学生出价1美元——自己保留9元,让给别人1元。第二个学生为了不空手而归,竟然接受了这个分钱的办法!这10元钱在玩游戏人的眼里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如果因为分配不公就拒绝享有部分10元钱的好处,从绝对个人利益说是不划算的。 曼昆当即把钱分给这两个学生,并对第二个学生幽默地说,“你可以成为经济学家了。”在经济学家眼里,经常是效益第一,公平第二;他们认为,那些把公平看作第一位、效率第二位的人都是处于嫉妒,才失去了理性判断的能力。

  桑德斯礼堂上的现场表演是个例,现在让我们看看莱布森课堂里学生的均值。每个学生都把答案写在一张纸上,然后交给助教。助教分析数据的结果是:愿意分给第二个人最多的钱的均值是3.61美元,愿意接受最低的钱的均值是2.34美元。在更大范围的实验数据分别是4美元和2.5美元。哈佛经济课里的实验数据分别稍微低于平均数据。这说明哈佛的学生更理性、更自私。这里有“选择偏见”(selection bias),也有“训练偏见”(treatment bias)。哈佛学生平均来说都更理性、更自顾自,否则被录取的可能性就很小,这是选择偏见。大多数经济课的训练也会使你更理性,更关注自己的福利变化,不管他人怎样,这是训练偏见。

  大量实验表明,对第一个人来说,最佳分配方案是让利3到4美元之间,以增加自己保住6至7美元的可能性。还有实验表明,如果第一个人是独裁者,他让利的均值只有2元,即20%。如果这个游戏不透明,也就是说,人们不知道第一个人到底有多少钱,或有没有钱,那么第一个人让利的均值就降低到6毛钱,即6%。第一个人很有可能把所有的钱都私吞了,反正其他人也不知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性。还有学者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模拟人们的报复心理等等。总之,行为经济学家在尝试各种方法摸索能解释人们偏好的最精简的规律。

  (行为经济学系列之十,待续) 

话题:



0

推荐

陈晋

陈晋

167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驻波士顿特约记者,《哈佛笔记》专栏作者。她曾任《世界时报》(WorldPaper)记者和研究员,哈佛商学院研究员,网络杂志《视角》(Perspectives) 的资深编辑,学生杂志《哈佛评论》(Harvard China Review)主编和主席。2007年她获OYCF-Gregory Chow Teaching Fellowship教学基金的支持,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教授短期课程, “经济报导:问题分析和评论员文章”(Economic Reporting: Issue Analysis and Opinion Pieces)。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社会问题及公共政策。2002年她从哈佛大学获亚洲研究硕士(MA),1997年从波士顿学院获商业管理硕士(MBA),1995年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路易斯克拉克学院(Lewis & Clark College, Portland, OR)获数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BA)。她和先生及两个孩子住在美国麻州剑桥市。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