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关系教授约瑟夫·奈称,美国不是要围堵中国,因为那不可能成功,唯一能够限制困扰中国发展的只能是中国自身

 

名家/新秀】(财新专栏作家 陈晋)

  国际关系教授约瑟夫·奈的看法

  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关系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是这类话题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奈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和学术涵养。他在1994—1995年间曾任克林顿政府国防部助理部长,在1995—2004年间曾任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卸任后的第二年,他就出版了《软实力:在世界政治里通向成功之路》(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2005)。 在2008年他出版了《领导的能力》(The Powers to Lead)(对这本书的介绍收录在第二本《哈佛经济学笔记2》第149页《如何培养领导能力》)。2011年他又出版新书《实力的未来》(The Future of Power) (其内容详见《哈佛笔记》专栏《信息技术革命对全球实力分布的影响》,即将收录在第三本《哈佛笔记》里)。

  奈在5月11日的发言内容基本上是《实力的未来》的上半部分:实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趋势。在《实力的未来》一书中,奈纵观全球实力变化,发现两种趋势:实力的转移(power shift)和实力的扩散(power diffusion)。实力的转移指的是:实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实力的扩散指的是:信息技术革命使实力从政府向非政府的个体或组织转移。

  奈在以前的会议上解释过什么是实力。实力就是影响别人、让别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的能力。有人说,奈所谓的“实力”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影响力”(influence)。 但影响力没有实力听起来那么重要,那么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无论哪个词更确切或更朴实,让我们暂且用奈的语言词汇,摸索奈的思想内容。奈说,实力本身没有好与不好,关键要看怎样运用实力。

  让别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传统办法是“胡萝卜加棍棒”,即收买和强制,顺我者会得到好处,逆我者会得到惩罚。这是奈所谓的“硬实力”,别人因为恐惧而听从你或因为想得到好处而讨好你。另一种影响别人的办法是通过游说,即宣传和教育,说服别人,让他们心服口服,心悦诚服,甚至欣赏你,佩服你。这就是奈所谓的“软实力”。 说服别人的这套说辞是软实力的基础和源泉,非常重要。软实力还包括整个文化的力量,例如古希腊的雅典在文化艺术和政治制度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即软实力;相比之下,雅典的近邻斯巴达因为只注重健体强身的军事生活,没有文化艺术和基本的人性可言,而软实力匮乏。灵活巧妙地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达到你所希望的效果的能力被奈称为“聪明的实力”。

  5月11日这天奈主要讲两个问题:美国是否在走下坡路和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位置。奈认为,美国的绝对实力并没有下降,美国和即将崩溃的古罗马截然不同。美国在技术研发、企业创新等领域仍然保持首屈一指的地位。但因为新兴国家奋起直追,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实力在下降。

  这就引出下一个问题:中国是否会超过美国?会在什么时候超越美国?奈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软实力。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中国有可能在下一个十年中超过美国。但因为人口基数太大,人均收入要在21世纪中后期才可能超过美国。在军事方面,美国仍然遥遥领先。在软实力方面,从好莱坞的影视业到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领域,美国对其他国家仍然有强大的吸引力。

  奈提醒中国,如果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不提高软实力,那么中国在亚洲的邻居会感到威胁。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让部分中国人觉得美国在走下坡路,自己可以趾高气扬了。这使中国的一些近邻感到紧张。现在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关系有所缓和。

  奈说,只有中国提高软实力,在世界范围赢得人心,中国才可能真正强大。奈特别强调,软实力的提高不在于政府主动做了什么——例如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或者通过媒体大张旗鼓的宣扬什么,而在于政府是否允许民间组织和个人真正发出声音、发挥作用;让草根阶层有活力、有动力;这样的软实力才真正强大、才能持久。

  奈重申美国的官方声音:在中美日三边关系这个三角形中,美国希望看到任何一边(任何双边关系)都非常强大;美国欢迎中国加入类似世贸组织(WTO)等国际组织;美国不是要凌驾于中国之上,而是要与中国一起分享实力。奈澄清:美国不是要围堵中国,因为那不可能成功,唯一能够限制困扰中国发展的只能是中国自身。■

话题:



0

推荐

陈晋

陈晋

167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驻波士顿特约记者,《哈佛笔记》专栏作者。她曾任《世界时报》(WorldPaper)记者和研究员,哈佛商学院研究员,网络杂志《视角》(Perspectives) 的资深编辑,学生杂志《哈佛评论》(Harvard China Review)主编和主席。2007年她获OYCF-Gregory Chow Teaching Fellowship教学基金的支持,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教授短期课程, “经济报导:问题分析和评论员文章”(Economic Reporting: Issue Analysis and Opinion Pieces)。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社会问题及公共政策。2002年她从哈佛大学获亚洲研究硕士(MA),1997年从波士顿学院获商业管理硕士(MBA),1995年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路易斯克拉克学院(Lewis & Clark College, Portland, OR)获数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BA)。她和先生及两个孩子住在美国麻州剑桥市。

文章